淮南市人民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库

关于印发《淮南市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通知

淮教体〔2021〕24

各县区体育行政部门,局各科(室)、各直属单位:

现将《淮南市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淮南市教育体育局

20211221日   

  

淮南市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为统筹“十四五”期间体育发展各项工作,加快体育强市建设,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总体部署,结合我市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一、开启全面迈向体育强市建设新征程

(一)“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着力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进步,我市体育事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民健身蓬勃发展。丰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完善健身组织网络,着力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4平方米。竞技体育稳步发展。“十三五”期间,淮南籍运动员在全国及以上赛事中获得56枚金牌、38枚银牌、64枚铜牌。在2018年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青少年部比赛中,我市代表队获得金牌35.5枚、银牌26枚、铜牌44枚,总分2346.5分;在2019年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上,我市代表队共获得5枚金牌、4枚银牌、11枚铜牌,实现历史性的突破。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在政策和市场双向驱动下,通过改革场馆运营模式,积极推进我市大型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在确保体育功能的前提下,按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对我市体育开发公司进行改制,打造体育综合服务体,实行体育场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提升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携手合作商户,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劵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和拉动市民体育消费水平和消费动力。扶持全市体育企业、体育经营户和体育培训机构健康发展,截止“十三五”收关,我市拥有健身、瑜伽及球类、舞蹈类、棋类等各类体育健身培训机构百余所。安徽国康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拥有省著名商标“黄山”经营使用权,年乒乓球拍产量达300万支,出口产值达3800万元,品牌拉动体育消费日渐凸显。与省场馆协会对接,积极谋划我市冰雪项目建设。体育文化作用凸显。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深入挖掘我市传统体育文化,精心培育运动项目文化,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党的建设全面从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巩固深化,按照市委部署,先后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和“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个以案”系列警示教育,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断提升,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党内政治监督谈话创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一体推进,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完善。脱贫攻坚、体育法治、体育宣传、体育人才、体育科技等各项工作均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市体育发展既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和严峻挑战。

机遇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赋予体育工作新定位、新功能、新要求,为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体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战略深入实施极大地激发了体育发展活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明确了体育工作目标任务和发展路径,将有力推动我市体育助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业态结构融合升级将为体育供需两侧提质扩容提供重要机会。新一轮信息革命和科技革命,将通过5G、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为体育各领域发展注入新动力。新的教育理念、消费观念、消费模式、传播方式以及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体育更强大的内生动力。

挑战方面,我市体育工作基础还非常薄弱,体育事业发展同省内地市及沪苏浙等先发地区差距较大、同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的发展形势不相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不充分不平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还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竞技体育整体实力不强,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科研保障力量薄弱,专业化水平不高。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大、主体活力不强,体育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现行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有诸多与推进体育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之处,全社会共同参与体育发展的工作格局仍然需要不断完善,支持和培育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必须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立足省情市情体情,知重负重,知难克难,创新发展,奋勇争先,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把握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谱写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体育强市建设篇章。

(三)二〇三五年体育事业发展远景目标

通过15年的不懈努力,分三个阶段实现淮南市体育“三级跳”。从现在起到2025年,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快速发展,体育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到2030年,体育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稳步提升,体育成为促进淮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到2035年,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体育成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的标志性事业。

体育的制度生命力、大众亲和力、核心竞争力、经济贡献力、文化软实力、社会影响力充分彰显,体育成为美好淮南建设的标志性事业。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全民健身融入生活,“六个身边”更加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便民化、智能化;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拥有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的一流队伍,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体育产业体系完善,“体育+”、“+体育”深度融合,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效应明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体育文化广泛弘扬,体育文化价值和作用充分彰显,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展示淮南形象的重要平台。

二、“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四)“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建设体育强市目标,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举市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体育需求为根本目的,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淮南市社会经济建设。

(五)“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对体育发展的战略部署上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体育工作的决策部署,为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优先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充分调动人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做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体育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体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从淮南市体育发展实际出发,遵循现代体育发展内在规律,顺应社会发展新趋势,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体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把握体育发展新定位新任务新要求,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充分发挥政府管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优势,更新体育理念,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发展,激发体育发展活力,加快体育发展速度,提高体育发展质量,实现体育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具有淮南特色的体育强市发展道路。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体育发展,立足领域发展、项目发展和区域发展,提高依法治体水平,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全市“一盘棋”,更好发挥市、县(区)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重大风险挑战,实现体育发展的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相统一。

(六)“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主要目标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建成体育强市部署要求,协调推进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领域高质量发展,基本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完善的体育发展新格局。

——深入贯彻全民健身战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统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健全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基本建成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人民健身意识和身体素养进一步提升,群众体育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到2025年,建成8个科学健身指导中心,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锻炼人数比例超过42%,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2.2%,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0名以上。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竞技体育成绩再创辉煌。深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具有淮南特色、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完善运动员科学训练体系,提升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青少年体育融合发展实现新的更大进展。突出青少年体育在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建设体育强市中的战略地位,深化体教融合,厚植体育根基,形成更加明晰和完善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格局。推进县级新型体校和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青少年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基本建成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主体多元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本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高速度协调发展,体育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25年,力争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66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本市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低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体育彩票销售总额逐年增加,力争位居全省前列。

——不断丰富地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特色,提升体育文化引领作用。发挥体育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人类文明成果和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独特价值和作用。依托本市特色体育项目,培育运动项目文化,力争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体育文化精品工程,办好一批社会效益显著的体育文化品牌活动,把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理念融入到体育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

——体育人才队伍结构实现新的更大优化。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体育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素质优良的体育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培引力度,建立灵活的体育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体育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创新体育人才服务体系,优化体育人才管理工作格局,体育人才发展投入稳步增加,体育人才素质显著提高、结构更加优化,推动体育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体育治理科学水平实现新的提升。理顺体育行政部门、体育事业单位和体育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体育管理权力运行和维护体育公共管理制度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体育治理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赛事改革、组织创建、项目培育、产业开发等方面简政放权和规范管理,建立市、县(区)和体育、教育、社区等基层组织上下互动、联动和协作的体育事业发展机制,按照体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推进体育高质量发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提升体育信息化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三、实施全民健身便民惠民行动,推进健康淮南建设

(七)大力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科学编制实施《淮南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统筹规划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落实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标准,实施体育设施提档升级工程,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重点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加强城市绿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健身公园、社区文体广场以及足球等场地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体育部门参与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规划、验收机制,严格落实国家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套全民健身设施标准。组织实施体育彩票公益金等支持市县全民健身设施项目。

(八)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大力发展健身跑、健步走、骑行、登山、徒步、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定期举办职工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等各类运动会,创新开展社区运动会,丰富基层赛事活动内容,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培育户外、击剑、瑜伽、冰雪等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空竹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制定《淮南市全民健身活动指南》,依托地域人文特色和自然资源禀赋,打造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点、影响力大、可持续性强的品牌活动,形成全市多品、一县(区)一品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格局。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冰雪领域,健全群众性冰雪运动组织,组织和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冰雪运动,夯实我市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六进”活动。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升全民健康和免疫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

(九)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

加快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加强各级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完善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增强体育社会组织粘性和活力。鼓励发展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加强备案管理,在组织运作、活动场地、活动经费、人才队伍等方面给予支持。完善扶持引导政策和等级评估机制,加大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构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在服务行业发展、强化行业自律、维护行业秩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到2025年,体育类社会组织超过320个。

(十)不断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

增强科学健身理念,依托市、县(区)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建设科学健身指导中心。采用政府购买方式实现常态化运营,开展国民体质监测、科学健身指导、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推动科学健身指导在健身场所和晨晚练点全覆盖。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检验群众体育锻炼效果、身体素质和运动机能。规范发展全民健身晨晚练点(辅导站点),发挥健身站点在科学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继续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社会体育指导员下基层活动,弘扬科学健身促进健康理念,宣传科学健身基本知识,传授科学健身方法和技能。

(十一)推进群众体育智慧化发展

建设全民健身智慧平台,加强体育场地设施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升体育智慧化服务水平。完善政策措施,通过数字化手段,全面评估设施布局和使用情况,推进场地设施管理智慧化发展,提升存量公共体育设施品质,建立公共体育设施共建共享机制。依托智慧体育发展,加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及运营,推广体育场馆、体育公园、等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运营智慧化模式,完善绩效评价及资金补助政策。制定居家健身促进计划,鼓励各地与线上运动平台合作开办居家健身课程,推进“互联网+健身”发展。

四、实施竞技体育攀高超越行动,推进竞技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二)创新竞技体育体制机制

坚持“省运争位,全运争金,奥运争光”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深化竞技体育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竞技体育在体制机制、项目结构、人才引进、基地建设、激励政策等方面的发展路径,提高竞技体育训练备战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正确把握竞技体育各个项目的发展规律,广泛利用社会和市场资源,进一步完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的体制机制,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投入方式,推动市优秀运动队政府办、学校办、合作办、社会办等多样化组建模式。

十三)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理念,合理布局运动项目,加强基础项目,巩固优势项目,拓展奥运项目。重点培育手球、足球(女子)、射击、水上等优势项目,提高发展武术、田径、游泳、体操、射箭等潜优势项目。力争潜优势项目和新增项目成为金牌新的增长点。积极推广“市队校办”、“市队社办”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多渠道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全面启动振兴“三大球”,努力培育“三大球”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三大球”的群众参与度,逐步扩大社会基础,以各级“三大球”赛事为导向,大力培育各级“三大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构建小学、初中和高中相衔接的“一条龙”体系。

(十四)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深化体教融合,积极推动体育与教育科室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制度,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管理、各负其责”的工作新机制,始终把运动员文化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加以重视和推进。优化资源配置,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申办高水平运动队或以市队校办等形式申办校内业余项目训练点,并在设施配备、教练员保障、训练经费安排上给予补助。强化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素质培养,建立健全以市训练单位为龙头,各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骨干,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业余训练网点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基础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县级体校建设,完善市、县业余训练网络,强化市县体校课程一体化建设,畅通体校人才输送渠道,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到2025年,力争全市范围创建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个,省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个;国家级、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25所;国家级、省级体育传统学校、体育特色学校达到25所,市级体育传统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达到35所,县级体校达到全覆盖。

五、实施青少年体育筑基强体行动,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十五)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

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整合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建立与学校联合培养运动员机制,打造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一体化发展体系,实现体育与教育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推动运动项目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普及,各类集训活动对青少年进行开放,接纳在校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推动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学生开放,促进学校体育水平提高。充分利用冬夏令营活动,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主要对象,实施体育项目技能培训,组织力量提供专业体育训练和指导,提高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运动水平。

(十六)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

打造体现我市优势项目的青少年体育品牌活动,支持鼓励各县(区)、学校打造体现区域特色、校园特色的青少年体育品牌活动,构建市、县(区)、校三级青少年体育活动交流平台。大力推动开展足球、篮球、排球、手球等集体项目,积极推广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等青少年喜爱项目,积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青少年中的推广与普及。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推进冰雪项目进校园,推动冰雪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和提高。健全青少年体育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校外青少年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青少年校外体育安全指导和监督,开展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安全教育,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十七)丰富青少年竞赛供给

完善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制度,形成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竞赛体制,健全运动成绩评定奖励机制。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推动青少年体育赛事和注册资格两个统一,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内比赛、周末组织校际比赛、假期组织跨区域比赛。全面加强青少年反兴奋剂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工作。

(十八)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

大力培育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完善政策措施,激发社会活力。加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发展,建立衔接有序的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支持各级体育单项协会发挥专业优势,吸纳更多青少年会员,推广普及运动项目,传授运动技能,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

六、实施体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九)优化体育产业布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统筹规划体育产业发展,构建特色鲜明、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体育产业布局,重点打造“一主、二副、三带”体育产业集聚地。以田家庵区为主,建设体育健身竞赛产业集聚地,重点发展体育赛事表演、体育用品生产销售、体育健身培训等产业;以凤台县和潘集区为副,建设淮南体育民间民俗体育健身产业集聚地,重点发展传统养生健身气功和花鼓灯等产业;以东部大通“一山一湖”(上窑山、高塘湖)、西部八公山(含谢家集区和八公山区及茅仙洞)和毛集焦岗湖为三带,建设淮南体育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地,重点发展体育旅游、登山、健身运动休闲等产业。构建“一主、二副、三带”体育产业集聚地。

(二十)提升体育产业质效,繁荣体育竞赛市场

着力培养一批骨干企业,增强我市体育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进市体育开发公司改制,全面走向市场化。重点建设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体育企业,扶持发展一批体育服装、体育器材生产龙头公司。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探索完善综合性运动会、单项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切实做好大型体育竞赛市场开发工作,着力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赛事活动品牌。加强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拓展体育场馆多元功能,提升场馆综合效益。规范体育彩票销售工作的管理,完善运行机制,促进我市电脑体育彩票销售网络和销售队伍的健康发展,全市体育彩票销售额达到每年2.5亿元以上,总额达到12亿元以上。举办或承办长三角赛事活动。结合我市山水禀赋,培育房车自驾、自行车、少儿乒乓球、马拉松、龙舟等体育品牌赛事。丰富群众身边赛事活动,倡导举办各类运动项目的校际联赛、俱乐部联赛、青少年赛事,全面构建业余联赛体系。鼓励举办冬季项目赛事活动。

(二十一)大力发展健身休闲服务产业,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实施“体育+”、“+体育”工程,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科技、康养、卫生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大型体育赛事和活动、户外运动、体育会展等为载体,促进体育旅游、健身休闲、文化传播等行业的融合;以体质监测、运动康复等为载体,促进体育和医疗卫生行业的融合。打造淮南体育智慧平台,实现两县六区全覆盖。加强家庭化、智能化运动装备器材的研发与制造。实施“体育+”工程,重点推进体教融合、体医养融合和体旅融合。

(二十二)健全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通过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开展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使用绩效评估,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落实国家标准化建设战略,加强体育标准化发展工作,规范体育标准化活动。完善体育产业统计体系,提升体育产业统计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督查,落实体育相关税费价格优惠政策。细化监管举措,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培训、体育中介服务等体育市场重点领域的监管制度体系,健全信用约束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强化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监管,切实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

(二十三)推动体育彩票健康持续发展

坚持“建设负责任、可信赖、健康持续发展的国家公益彩票”的长期定位,狠抓风险防控,深化责任彩票建设,推动结构性增长,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水平,实现体育彩票高质量发展。强力推动责任彩票在体育彩票业务全流程的贯穿融入,打造良好行业生态。持续塑造责任为先、公益公信为核心的品牌形象,积极传播体彩正向价值观。拓展优化销售渠道,匹配不同产品结构和差异化营销策略,实现客户体验显著提升及客群结构改善。强化夯实战略管理、风险防控、技术保障、运营管理及人才队伍等支撑体系建设,加快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加强公益金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推动体育彩票健康持续发展。

七、实施体育文化培育繁荣行动,厚植体育文化根基

(二十四)弘扬体育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国体育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搭建体育文化主阵地,大力宣传淮南体育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办好一批社会效益显著的体育文化品牌活动。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为抓手,加强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体育精神的普及和教育,发挥各类媒体和各种传播手段在宣传体育精神与体育价值观中的作用。提升市运会、市全民健身运动会等赛事体育文化内涵,全面展示体育多功能的社会价值。加强对运动员和青少年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教育,精心培育和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

(二十五)传承传统文化

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开展体育文物、档案、文献等普查、收集、整理、保护和研究利用工作。以群众基础较好的运动项目为突破口,打造重点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示范工程,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举办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鼓励并推动武术、棋类、五禽戏等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二十六)讲好体育故事

顺应时代要求,构建体育宣传的大格局,融合多元化媒体,整合各类传播平台,提升体育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加强文化教育,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讲好以淮南优秀运动员为核心的运动项目文化故事,培育和塑造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体育明星并发挥其榜样作用。承办、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交流。

八、实施体育人才支撑领航行动,增强体育发展后劲

(二十七)创新体育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推进体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体育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制定实施教练员中长期培养培训计划,创新人才引进、培养、选拔、激励保障机制,重点培养打造高水平的运动训练教学人才、体育科研人才、复合型团队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立健全运动员科学选材制度体系,推动运动员选材工作规范科学、精准有序,提高优秀运动员成材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完善进一步调动体育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收入分配体系,引导体育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向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倾斜,进一步完善以业绩为导向的奖励制度体系。

(二十八)加强体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标准,努力把党政人才选准用好。进一步加强党政人才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教育培训、交流轮岗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党政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严格标准和任职条件,选好配强“一把手”。优化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形成老中青梯次配备,改善领导班子的知识、专业和工作经历结构。制定后备干部相关制度,建立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后备干部队伍,严格要求、导向鲜明、动态管理、监督有效,保证后备干部健康成长。适应体育事业发展要求,统筹抓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类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

(二十九)不断优化竞技体育专业人才队伍

围绕竞技体育进军全省“第一方阵”,筑牢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基础。利用政策杠杆,完善各类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激励和保障制度,调动各类竞技体育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加强教练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推动教练员业务能力提升和职业素养提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完善裁判员注册管理、培训、考核、选派、奖惩制度,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品德过硬、业务水平高、人员相对稳定的高水平裁判队伍。建立竞技体育人才数据库,强化科技手段的应用,服务人才成长全过程。

(三十)加强交流合作

加强与省内地市和长三角地区体育交流,扩大体育朋友圈。加强体育互利合作,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实现取长补短,提升我市体育综合实力。

(三十一)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质量和上岗率

落实《安徽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创新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服务模式。落实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认证制度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管理制度,引导退役运动员、体育教师、大学生村官和乡镇(街道)医务人员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重点培养市、县(区)级科学健身指导中心业务骨干。通过建立并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激励、保障机制,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规模、提高素质和技能、提升服务意识,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队伍保障,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积极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体育健身指导服务创造条件,促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开展,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九、实施体育保障服务优化行动,增强体育行业作风建设

(三十二)推进依法治体

贯彻实施《安徽省全民健身条例》、《体育市场管理条例》、《安徽省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许可管理办法》、《安徽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建立健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规范全民健身组织、推动社会办竞技体育、创新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引导市场主体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等方面制度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吸收法律专业人才进入执法队伍,对行政执法人员加强法治教育和培训,提高队伍法治素养。大力培育、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指导体育社会组织依法开展自治。深化体育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全过程公开,依法化解体育领域的矛盾和纠纷。进一步健全法律顾问机制,着力提升依法治体水平。

(三十三)加大有效投入

依法保障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提取的体育彩票公益金应及时、足额用于体育事业。督促各地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规划和年度用地规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建立稳定的体育设施建设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分级负担各有侧重的原则,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规划建设。纳入规划建设的项目,严格落实建设资金,确保在建项目不留资金缺口。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多渠道加大投入,增加体育设施的数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提供体育服务的积极性。

(三十四)建立反兴奋剂长效治理机制

坚决推进反兴奋剂斗争,强化拿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干净的金牌意识,坚决做到兴奋剂问题“零出现”、“零容忍”。建立兴奋剂风险预警机制,加强体校食品、药品和营养品安全检查,加强运动员行踪信息申报、治疗用药豁免申请的培训和管理。构建运动员及辅助人员反兴奋剂诚信体系,加大处罚和责任追究力度,协调相关主管部门实施联合惩戒,将严重违规人员列入失信者黑名单。探索新形势下兴奋剂综合治理工作的措施和办法,积极争取公安、司法、市场监管、药监、卫生等部门的支持配合。

(三十五)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工作

充分发挥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党组(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和改进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实现党建全覆盖。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加强运动队党建和运动员、教练员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探索建立体教融合、学训一体、线上线下互为补充的运动员文化教育新模式,完善运动员升学渠道,提高运动员文化学习质量。

(三十六)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

把加强体育行业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纠正体育行业的不正之风,夯实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道德根基。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明纪立规,正风反腐,加大对赛风赛纪、反兴奋剂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加强赛事安全监管,强化监督和问责力度,建立惩防结合的源头治理体系,为体育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十、为实现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而奋斗

(三十七)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对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强化本规划与年度计划的有效衔接,科学制定政策,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精心组织、全面保障实施重大体育工程项目,将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三十八)全面深化改革

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社会积极性的改革举措,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积极推进体育改革以及各项工作开展。加强改革督促检查,继续完善统筹决策、分工落实、督查督办、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确保体育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

(三十九)注重部门协同

充分发挥体育相关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完善体育部门与发展改革、财政、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安、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科技、民政、住房和城乡建设、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和单位的工作联动机制,加强部门间规划与政策协同。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构建管办分离、内外联动、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体育发展新模式,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十)加大政策保障

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资金保障,完善公共财政对体育事业投入机制,形成“专项资金+投资基金+购买服务”的财政综合支持体系,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力度。落实体育税费政策,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检查。

(四十一)加强市场监管

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制,细化监管举措,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培训、体育中介服务等体育市场重点领域的监管制度体系。进一步强化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监管,切实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

(四十二)强化监督评估

加强监测督查,将本规划实施情况作为督促检查县(区)体育行政部门、各运动项目训练单位和协会的重要内容。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跟踪监测,及时发现问题,优化实施策略,出台针对性政策,调整规划目标、任务与政策措施。健全规划的多方评估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逐步建立起专家评价、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多方结合的规划评估机制。强化规划的社会监督,推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定期发布体育事业发展动态和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本规划实施进展状况,确保规划总体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淮南市人民政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