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解读】《安徽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近日,安徽省教育厅等十六部门印发了《安徽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2023年5月26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对科学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统一部署。今年1月5日,安徽省教育厅等十六部门印发了《安徽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二、《实施方案》的起草过程
省教育厅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工作,成立了《实施方案》起草小组,学习借鉴浙江、湖北、河北、江西等省政策举措,起草修订文稿,经多次征求意见,召开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等座谈会调研论证,形成了《实施方案》初稿。2023年10月,征求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等15家省相关单位和16个地市教育局意见后,进行了修订完善。《实施方案》经合法性审查后,省教育厅会同15家单位印发实施。
三、《实施方案》的框架内容
《实施方案》正文共3个部分,包括20条工作措施和3项工作要求。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明确了我省科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通过3至5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
第二部分,工作举措。从“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拓展社会科学教育多元渠道、推进科学教育与相关改革衔接”3个方面明确工作举措。一是在“实”字上下功夫,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针对一些地方和中小学对科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科学教育专业师资配备率低、缺口大,实践教学实施程度较低等问题,主要举措是推动健全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拓展实践活动、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增加教师供给、提升师资能力水平等7个方面。二是在“宽”字上做文章,用好社会大课堂。针对一些地方校内外科学教育融会贯通不足、社会协同支持机制未有效建立等问题,主要举措是加强社会资源统筹、引导企业援建基地、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全媒体加大宣传、丰富科学教育资源等5个方面。三是在“同”字上找突破,做好相关改革衔接。主要措施是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完善考试命题机制、推进大中小学系统设计、突出项目引领、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深化科学教育研究等8个方面。
第三部分,工作要求。包括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经费保障、加强督导检查等3个方面。
四、《实施方案》在学校教育教学上有哪些工作举措?
《实施方案》要求,要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落实《安徽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和《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同时将教辅书纳入监管体系。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应不少于10%的教学要求,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强化实验教学,制定并落实科学类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应用,提高实验室使用率,保障实验教学时间,合理核定实验员、学科类教师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工作量,强化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将学校实验教学开设情况纳入教学视导和日常督导。要求各校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原则上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至少结对1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丰富校内科学实践,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少年科学院、流动科技馆、流动青少年宫、科普大篷车、科技节、科学调查体验等活动。拓展校外科学实践渠道,组织中小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每生每年至少参加1次以上的校外科普活动。落实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编制,加强中小学实验员、各级教研部门科学教研员配备,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在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等项目中提高科学类课程教师培养比例,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
五、《实施方案》在用好社会大课堂上有哪些工作举措?
《实施方案》强调,要拓展社会科学教育多元渠道。强化部门协作、馆校合作,统筹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基地)、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规划展览馆和工农企业等单位,向学生开放所属的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阵地、平台、载体和资源,为广泛实施科学实践教育提供物质基础。积极动员各类企业,为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援建科学教育场所。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为中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提供保障。发挥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网络等各类媒体作用,丰富形式,加大对科学教育的宣传引导力度,构建全媒体科学教育传播体系。依托安徽智慧教育、“皖教云”等平台,鼓励社会各界制作上线“科学公开课”“家庭科学教育指导课”等系列课程,不断丰富科学教育资源内容。